主页 > 资源 > 论坛
作业指导书执行注意点汇总!
2023-12-22
01

为什么会有管理流程和规定?


①这是一个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,逐步的建立规则,固化下来成为流程,为了确保流程的严肃性,又引入管理规定,目的是约束员工按流程办事
②确保信息及时传递,不漏项,所以建立流程
③很多流程本身就是一套完美的协同机制,确保协同过程高效执行,所以规定了明确的输入和输出
④为了提升企业管理能力,引入了管理体系,里面有流程,比如IATF16949和ISO等

02

什么是作业指导书?


SOP(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),即标准作业程序。就是将某一事件的标准操作步骤和要求以统一的格式描述出来,用来指导和规范日常的工作。


①一套指导员工操作的技术文件

②一个沉淀操作经验,避免因为错误操作引发产品质量问题的技术平台


SOP的精髓,就是将细节进行量化,换句话说SOP就是对某一程序中的关键控制点进行细化和量化

SOP的作用:

将企业积累下来的技术﹑经验记录在标准文件中,以免因技术人员的流动而使技术流失;

使操作人员经过短期培训,快速掌握较为先进合 理的操作技术;

根据作业标准,易于追查不良品产生的原因;

树立良好的生产形象,取得客户信赖与满意;

实现生产管理规范化、生产流程条理化、标准化、形象化、简单化;

是企业最基本﹑最有效的管理工具和技术资料;



SOP的特征:

1、SOP是一种程序

SOP是对一个过程的描述,不是一个结果的描述。同时,SOP不是制度,也不是表单,是流程下面某个程序中关控制点如何来规范的程序。


2、SOP是一种作业程序

SOP是一种操作层面的程序,是具体可操作的,不是理念层次上的东西。如果结合ISO9000体系的标准,SOP是属于三阶文件,即作业性文件。


所谓标准,有最优化的概念,即不是随便写出来的操作程序都可以称做SOP,而一定是经过不断实践总结出来的,在当前条件下可以实现的最优化的操作程序设计。


所谓的标准,是将尽可能地将相关操作步骤进行细化、量化和优化,细化、量化和优化的度就是在正常条件下企业员工都理解又不会产生歧义。  



3、SOP不是单个的,是一个体系

虽然可以单独地定义每一个SOP,但真正从企业管理来看,SOP不可能只是单个的,必然是一个整体和体系,也是企业不可或缺的,而且这个标准作业程序一定是要做到细化和量化。

03

员工不按作业指导书执行的原因


标准化作业是质量保证的基础。但员工不按SOP作业,这样的事情几乎每天都在发生。

为什么不按SOP作业呢?为什么发生频率如此之高呢?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?
究其原因,可能有如下几个方面:
1、SOP过于简单,步骤和要求描述不清楚,导致员工看不懂。
SOP应该是从动作的开始到动作的结束,中间的每一个动作、每一个规格都要有详细的说明,每一种不良现象都要有良品和不良品的图片。之前生产三菱的BOSA时,其中有一个动作是员工将BOSA夹取到料盘中,就这样一个简单的动作,当时客户提出了很多问题。
比如:从何处夹取BOSA?夹取BOSA使用的镊子是金属的还是塑料的?尖头的还是圆头的?镊子夹取BOSA的哪个位置?
只有详细的定义,才能让所有的员工看得懂,不会有任何的疑问,才能按照SOP作业。
2、SOP内容不合理。
SOP中的每一个流程、步骤、定义的时候应该要有依据,不是写SOP的人想随便定义就可以的,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要考虑员工作业的舒适度。
前段时间在制造某部的13线看到生产N客户M机种时,组装上下盖的员工需要用很大力去压合,现场的员工直接展示出了他手上的水泡,这个压合的动作看似简单,压合几台觉得并不困难,但是员工每天要压合几千台产品,真的很困难。
每天下班前的一两个小时,应该是员工觉得最累的时候,这时候产品可能会没有压合到位,品质风险也随之提高。IE、ME更应该多去产线观察,听听员工的心声,多为员工考虑一点。员工作业舒适度的提高,有助于减少产生不良的风险。
3、当员工发现按SOP作业很不顺畅时,会怎么办?
是克服困难按SOP作业?还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作业?员工会将这个讯息反馈给班组长吗?
大多数情况下,员工是不会主动反馈的,因为他们在流水线上埋头苦干,几乎没有喘息的机会,更何况去主动反应问题呢。

这个时候就需要IPQC和班组长主动站出来,不仅要有发现问题的眼睛,还要有主动分析和改善的行动。
调查员工为什么觉得操作困难,为什么不按SOP作业?的是SOP要求的不合理,还是员工自创的新方法会比较合理顺畅?是否所有员工都觉得此新方法比较好?是否应该通知IE来评估新方法的可行性及品质风险?
按照SOP作业,对于员工来说是一件最普通最简单的小事,但是背后会引申出很多问题,这些问题不仅与一线的制造部门相关,和辅助部门(品质、IE、PE、TE等)也是息息相关的。只有各部门通力合作,才能把小事做对做好,这样才能提升产品的品质。

04

如何写作业指导书?


常常出现图文不符,参数和实操不符,询求原因发现参数是根据研发的技术文件定的,不符合暂且也不能改,所以参数不符;图片是复制粘贴的,有些忘记删除了,有些目前还没有图片,就会产生图文不符的情况。
员工不按作业指导书执行,除了教育和定期检查,该思考一下,这作业指导书有什么用?否则会白白浪费了工程师和检查者时间。
建议思考以下几个问题:
①作业指导书既然是经验沉积的平台,那么沉积经验的机制有哪些?
②作业指导书既然是用来指导员工操作的,工程师写好以后有没有按作业指导书操作验证一次?
③员工不按作业指导书操作,有一部分原因是不知道违规操作会有什么后果,哪一个动作违规可能会对我们的产品造成什么影响,作业指导书能不能告诉员工这些因果关联?能不能?
④作业指导书作为一种指导文件,有没有一种持续优化机制,持续的改进,直到最优。目前的工厂管理,管理对象更多针对的还是员工,流程的内在还是阶级意识,是上层管理者对下层人民的管控、监督、惩罚,体现的是管理层级的“权威”。

公司是否是阶层式管理呢?


①查一下暴漏出来的和员工相关的问题,解决了多少,解决的比例有多高?
②现场发生一次异常,大概多长时间有支持团队到场,多长时间能彻底解决一个问题?
③看看公司对于工程师的宽容度和对于员工的宽容度,有多大差距?
如果不能从根本上破除作业指导书的有效性障碍,那么执行也只是个笑话,不仅仅是作业指导书,设备点检表,其他类管理执行道理是相通的,
这是意识问题,对抗的是延续了几千年的阶层意识,很难说变就变成服务意识了。服务意识是什么?就是能站在操作者的角度上想问题,比如设备点检表,除了要求点检哪些内容,是不是也要考虑下什么方式能更利于操作者执行?
意识问题是一个长期问题,对于工程师要求确实有些苛刻,但是作为管理者,必须在这方面有所坚持。


来源:网络